【通識改革】批舊課程揠苗助長新課程旨在增廣見聞 劉智鵬:教師應懂教內地過去貪腐人治局面
發布時間: 2021/02/11 06:00
最後更新: 2021/02/17 21:54
高中通識科改革後被質疑只准唱好國家,負責修訂通識科課程及考評的「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」主席劉智鵬表示,新課程大綱反映國家進步實況,認為「有斤両」的教師應懂得同時教授內地正負面信息,包括過去的人治局面及貪腐等事件,至於「消失」的本港政治參與等內容,稍後料加入詳細課程指引。
劉智鵬批評現行通識科課程「太闊太深」兼「揠苗助長」,而課程改革目標讓學生增廣見聞,仍可培養學生critical thinkng,只是中文字眼改進為「明辨慎思」,而非被誤用的「批判思考」。
政治參與內容 料加入課程指引
教育局去年11月宣布改革高中通識科,目標今年9月以重新冠名科目取代。「課程發展議會-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」早前敲定新課程及評估方案,上周公布後至今仍引起社會爭議。新課程內容及課時削半、取消獨立專題探究(IES)及卷二「延伸回應題」,三分二內容涉及國情,其中提及中國人民質素及國力「提升」等字眼,更被指唱好國家,整體中港議題內容比舊課程倍增、其他4個單元大幅縮減。
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接受本報專訪表示,新課程大綱是「照顧中國社會發展嘅實況」,估計因舊課程自2005年開始構思時,當年的中國跟現時「無得比」,但在香港社會環境下,有關「正面」字眼難免引起較大反應,但他指出「中國改革開放多年唔係日日都好」,會有社會發展循環,舉例如「大力整治貪腐,咁你無貪腐又點整治呢?內地成日話依法辦事,即係以前唔依法啦,叫啲國民守法,即係守法觀念仍然要強化;中國由傳統人治社會去到1949年之後所謂嘅新社會,經歷過好長時期嘅人治局面,然後進入法治。」他認為:「如果老師有返咁上下斤両,應該講呢樣嘢。」
原有「今日香港」單元的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」主題消失於新課程大綱,劉指「政治參與係香港人其中一個權利同義務」,「18歲要投票,唔可以迴避,但要話俾佢聽民主唔淨係投票,投票亦唔等於民主」,預計有關內容會加入詳細課程指引中。
他強調新科仍會訓練批判思維,只是「批判」及「批評」易被混淆,故中文版大綱「批評性思考」字眼自2015年起已改為「明辨性思考」,英文版仍保留「critical thinkng」,但傾向不再探究及分析部分議題,以「見識」及「認識」為主。
舊課程太闊太深 宜待大學研究 否認有「政治任務」
劉智鵬指通識科本身並非有完整結構系統的學科,新課程以現有「今日香港」及「現代中國」單元為基礎發展,除刪去「個人成長」,餘下3個單元均納入第3主題「當代世界」,當中的「全球化」概念在現今時代發展討論複雜,他說:「2007年講全球化你仲可以理直氣壯、 振振有詞,但今日『何謂全球化(What is globalization)?』你唔敢講添呀,全球化到今天即係咩呀?你睇吓特朗普將全球化玩到咁出神入化。」故此他認為即使有關內容大減,也不是「太大損傷」,仍有助學生認識世界。
對於有教師認為通識科過去幫助學生分析及面對社會議題,劉質疑教師的教學能力未能駕馭,他舉例指,土地及棕地文題涉及新界歷史發展的複雜問題,並非單舉某些評論便可,「唔好諗學生先,你諗吓老師點教?老師都搞唔掂啦!」他反問:
我哋係咪太過信任啲老師呢?我唔相信讀完大學出嚟會掌握到6個單元知識。
他又批評舊課程目標離地、太闊太深,形容當年負責設計課程的人「能量超乎常人」,當中部分題目應留待大學時才深入研究,高中生心智及學術水平未有能力討論,只有能力較高、奪5**的同學才能應付,「中間攞4、5,可能係死刨標準答案就走去答」,質疑通識科只能訓練學生應試,「要花幾多精神先做到5**?唔係3年、1個禮拜6堂咁就得,我哋要面對現實,唔好成日話我哋有咩『政治任務』。」
劉智鵬指,「好彩」新通識科文憑試成績評級改為「達標」與「不達標」,「可以封住個『蝕本門』」。
當局同時將刪去卷二「延伸回應題」,並在卷一「資料回應題」之外加入多項選擇題(MC)及短答,劉智鵬透露加入MC的做法曾引起委員的意見分歧。他亦身兼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,他個人認為無必要將內地考察表現列作入學考慮標準,詳情即看【下一頁】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馮琪雅